Uncategorized

月球地质填图短训班成功举办

Posted on

为进一步提高行星科学专业学生和博士后在月球地质填图方面的专业技能,4月2日至3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月球地质填图短训班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顺利举行。本次短训班围绕月球地质填图规范和月球地质填图实操展开,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14所高校,科研院所共26名相关专业学生参加。本次短训班分为专题报告、操作学习和分组填图与展示三个部分。 4月2日上午8:3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黄俊教授代表主办方对到场老师和学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刘建忠研究员介绍了关于1:250万月球地质图编研总体方案和实施过程,详细介绍了编写1:250万月球地质图的初衷、遭遇的困难和最终取得的成果。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国际月球探测领军科学家Harald Hiesinger教授详细介绍了月球撞击坑年表的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Greg Michael研究员介绍了月球撞击坑直径分布统计软件Craterstat的发展现状。 黄俊教授作欢迎致辞 刘建忠研究员正在分享1:250万月球地质图编研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过程 Harald Hiesinger教授介绍月球撞击坑年表 Greg Michael研究员介绍撞击坑直径分布统计软件Craterstat […]

Uncategorized

中德月球科学与探索联盟流动性项目M-0016研讨会

Posted on

4月1日和2日,中德月球科学与探索联盟流动性项目M-0016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康志忠教授、胡腾副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的Harald Hiesinger教授、Carolyn van der Bogert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肖龙教授、黄俊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Greg Michael研究员以及数十位相关专业研究生。会议由黄俊教授和胡腾副教授主持,会议分为专题报告与自由讨论两个部分。 会议开始,肖龙教授作欢迎致辞,肖老师的致辞热情地表达了对于与会老师的欢迎以及对于本次会议的期待。 肖龙教授作欢迎致辞 会议开始,明斯特大学Hiesinger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主题,着重介绍了关于月球勘测的相关科学研究。紧接着博士后Wajiha Iqbal介绍了宇航员感知下的阿波罗着陆区地形特征,胡腾副教授分享了可能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着陆点的研究现状。 […]

Uncategorized

火星北部古海洋假说的新的岩石学证据

Posted on

近日,黄俊教授(论文共同一作)和团队成员博士生王乐和肖潇参与的研究成果《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石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发表在《国家科学论评》(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影响因子23.178)上。该研究报道了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的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火星北部是否曾经存在海洋,一直是火星科学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前人通过地形地貌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古海洋假说,但现有的证据都存在较大争议。中国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发现了火星上古代海洋沉积岩的证据,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星球的早期温暖潮湿的历史。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登陆火星,已经在火星北部的乌托邦平原开展了一年多的探测。乌托邦平原也被认为曾经被海洋覆盖,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质单元,被称为北方荒原组。 一直以来,北方荒原组地质单元的性质、其内部结构以及其形成环境仍然是未知的。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祝融”号在北部荒原组地层上穿越了近两公里的范围,对沿途暴露的石块进行了拍照和成分探测。肖龙教授团队对这些岩石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和地球上不同成因的岩石以及已知的火星岩石进行对比,认为这些岩石发育了只有海洋中才能形成的沉积构造。其中的细小双向层理构造指示了双向水流特点,与地球浅海环境中的潮汐流一致,为火星上存在古海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考虑到这些岩石分布在前人推测的古海岸线以北约280千米的地方,该团队认为这些沉积岩可能形成于海洋退缩的时期。 论文在北方荒原组中发现的这些沉积构造为重塑火星的历史,以及火星过去的生命宜居性提供了新的启示。未来对该区域的深入探测和采样返回,将加深我们对火星宜居性和生命痕迹保存的认识。 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用航天预研项目等的联合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d137/7160482?searchresult=1&login=false 评论文章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d146/7170609?searchresult=1&login=false

Uncategorized

新的月表主要氧化物和Mg#数值地图

Posted on

摘要:月表元素分布是月球地质研究的重要素材。利用表面就位探测数据和采样返回样品化学成分结合遥感探测数据计算全月元素分布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武汉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我国嫦娥五号返回月球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嫦娥三号就位探测的月壤成分,以及前期月球样品的化学成分,利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算法(1D-CNN)重新处理了月球轨道多光谱数据(MI),制作了五种主要氧化物(Al2O3、CaO、FeO、MgO和TiO2)和Mg#新的数值地图。这些地图有望对后续月球地质研究和探测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主要内容:月球表面主要氧化物及Mg#(Mg/(Mg+Fe)摩尔百分比)值对于揭示月球的岩石学特征至关重要,这些岩石学特征记录了月球的起源及地质演化历程。另外,典型相关元素丰度(铁和钛)的研究也对月球资源开发、基地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铁、钛等元素在紫外(UV)和可见近红外(VNIR)波段具有吸收特征,主要氧化物含量可通过光学遥感数据反演(Lucey, 1995);同时,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获取了大量月表氧化物“地面真值”数据(图1)。光学遥感数据和月表氧化物“地面真值”数据的结合,为月表全球氧化物的反演提供了契机。 图1 月球探测任务采样点主要氧化物含量“地面真值”位置(注:CE-3为月球车分析数据) 数据上,我们选用空间分辨率更高(约59米/像元)、受地形阴影干扰小的MI数据(Ohtake等,2013);方法上,我们采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来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主要氧化物含量“地面真值”与遥感数据采样点位置反射率值之间的关系。1D-CNN模型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网络的输入数据对应MI多光谱数据的8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值。卷积层用于提取特征向量。为了避免过度拟合问题,特征向量大小通过池化层压缩。之后,通过全连接层将特征图转换为一维特征向量。最后,通过线性激活函数将提取的特征转换为相应的样品化学成分数据(即氧化物含量的预测值)。 图2 基于1D-CNN的月表主要氧化物反演模型 利用前文训练好的1D-CNN网络模型,将月表8个波段的MI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获得月表主要氧化物(Al2O3、CaO、FeO、MgO和TiO2)含量以及Mg#的全球分布图(图3所示)。 图3月表 […]

Work

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就位温度测量揭示月球背面月壤热物理性质

Posted on

摘要:中国嫦娥四号是首个月球背面表面就位探测的航天器。其上搭载的温度探测器,第一次对月球背面的表层月壤进行了温度就位测量。利用这些珍贵的数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研发的数值模型,对嫦娥四号着陆点的表面月壤进行了温度和热物理性质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的月壤颗粒平均粒径约为15 μm,热导率中的热传导分量在月表约为1.53×10-3 W/(m·K),在月壤内1 m深处约为8.48×10-3 W/(m·K)。该研究结果首次利用就位探测数据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壤的热物理性质,为全月月表热物理性质的遥感分析提供了新的“地面真值”。 文章发表后,国际知名行星地球物理学家Norbert I. Kömle研究员专门为该文撰写评论(Commentary paper to […]

Work

嫦娥四号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探测到多种岩石类型

Posted on

近日,我校黄俊副教授和肖龙教授所在的行星地质学团队,联合美国普渡大学,夏威夷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国内外合作者,在国际地学领域专业期刊《Geology》发表了题为《Diverse rock types detected in the lunar South Pole–Aitken Basin […]

Work

国际专业媒体报道我校月球地质工作成果

Posted on

       近日,国际著名行星探测研究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下属的月球与行星研究所(LPI)和行星探测资深自媒体记者Leonard David均报道了我校行星科学研究所黄俊副教授,肖智勇副教授和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化研究团队发表在行星地质学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上对于嫦娥四号着陆区地质特征研究的论文:Huang, J., […]